“寶寶前兩天打了疫苗,最近有些發熱,到底是怎么回事?要不要緊啊?需要吃退熱藥嗎?” 其實,接種疫苗后發熱是很常見的現象,要了解它背后的原因,我們還得從發熱是什么講起。
寶寶到底為什么會發熱? 發熱是機體對抗細菌、病毒或其它病原體的一種反應,發熱時機體的各種免疫功能都被“激活”,吞噬細胞活性增強,抗體合成增加,新陳代謝加快等等。
這些變化都是為了抑制病原體的生長、繁殖,因此發熱是人體對抗入侵病原的一種保護性反應。 發熱是人體正常發動免疫系統抵抗感染的一個過程,有利于患兒恢復。 引起小兒發熱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感染性疾病,例如各種細菌、病毒的感染,有時接種疫苗也會導致發熱。
疫苗引起的發熱有何特點? 一般來說,接種疫苗導致的發熱有區別于其它類型發熱的特點。 疫苗中的成分有時會導致寶寶一過性的發熱,但發生率不高,熱度通常不超過38.5℃,且持續時間短,一般來說不會引發其他疾病,因此,并不需要進行特別處理。 接種滅活疫苗后4-24小時可能會出現體溫升高,一般可能持續1-2天,很少有超過3天。
接種減毒活疫苗,如麻疹疫苗、水痘疫苗等,疫苗中含有的病毒成分會在體內增殖,引起輕度的感染現象,也可能引起發熱。 減毒活疫苗引起的發熱出現較晚,通常在接種后7-12天左右發生,持續1-2天即消退
接種疫苗后出現發熱如何處理?
如果接種疫苗后出現單純發熱而無其他癥狀,體溫在38.5℃以下時,一般不需要采取任何處理,必要時適當休息,多喝水,注意保暖,防止繼發其他疾病即可。 如果寶寶熱度較高或精神狀態不好,可適當服用對乙酰氨基酚(泰諾林)或布洛芬(美林)來退熱降溫,降溫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寶寶舒服一點。
如果寶寶出現高熱、持續不退或還有發熱之外的其他癥狀,就要高度懷疑是其他原因導致的發熱,應及時就醫,在兒科醫生指導下治療,以免延誤病情了
|